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在线访谈
四集纪录片《北方昆曲剧院60华诞》于今天起每天17:45分在CCTV-11播出
发布时间:2017/12/7 14:15:31    信息发布人:管理员
    6月22日,北方昆曲剧院举行建院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现场,冯柯等著名画家以及戴玉强、杨在葆等艺术家,也都现场挥毫泼墨,将满含着美好寓意的墨宝作为贺礼献给六十岁的北昆。
    县政协主席刘新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亚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发应邀参加了北方昆曲剧院建院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为了纪念建院60年,北方昆曲剧院与全国七大昆曲院团及南北名家汇聚在北京天桥剧院举行昆曲荣耀全国昆曲经典传统优秀剧目展演名家名曲演唱会。昆曲名家张洵澎、梁谷音、石小梅、汪世瑜等登台献艺,同时,河北梆子的刘玉玲、评剧的谷文月、河南豫剧的李树建、京剧的于魁智、李胜素、叶少兰等其他剧种的领军人物也将登台献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的《单刀会》将演唱会推上高潮。
    高阳县河西村是北方昆曲的发祥地。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成立了以高阳县河西村昆曲剧团为基础的北方昆曲剧院。河西村地处高阳、肃宁、河间三县交界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为戏曲艺术的衍化和延揽人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历史上昆曲人才辈出而成为中国戏剧界的一个神话,从这里走出了特级笛师侯瑞春、老艺术家马凤彩、侯益隆、世纪昆曲大师侯玉山、著名老生魏庆林、著名大武生侯炳武、昆曲大王韩世昌、多功能艺术家马祥麟、著名武生侯长治。
    高阳县河西村的昆曲艺术产生于明朝末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河西村昆曲自产生以来,不断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养料,形成了程式严谨,载歌载舞,唱腔优美动听的艺术特点。韩世昌、侯益隆、侯玉山、马祥麟等著名北方昆曲表演艺术家均出自高阳县,河西村昆曲为他们早期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早在元末明初,江苏昆山民间就有了昆曲,也称“昆山腔”。明万历年间,昆山腔开始传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包括保定的高阳、安新等地。高阳、安新一带的昆山腔艺人,将昆山腔与当地的语言、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粗犷开朗、豪壮奔放风格的高阳昆腔。高阳昆腔当年有许多戏班,其中荣庆社最负胜名。
    1917年,直隶高阳专演昆弋戏的荣庆社进京,班中有贴旦韩世昌、黑净兼老旦郝振基等著名演员,在北京形成北派昆腔。高阳昆腔因演唱、念白使用北方话,为与委婉细腻的昆山腔区别,1949年后称为北方昆曲。
    昆曲是融歌、舞、介、白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河西村昆曲念白古雅,融进了北方语言的特点。唱、念均有舞蹈动作配合。唱腔既有流利悠远之韵,又有开朗奔放之风。伴奏管乐器有曲笛、箫、大小唢呐、笙等,弦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钹等。传统剧目有《钟馗嫁妹》、《扫松》、《醉打山门》、《房孝孺》、《出塞》、《学舌》等。1959年,高阳县成立了北方昆曲戏校,整理恢复了29个传统剧目,以及曲牌八大套,共101个牌子曲。长期活跃在高阳一带的昆曲演出团体有河西村昆曲子弟会,比较受当地群众和戏迷的欢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法律声明 |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7-2018 www.gaoya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北省高阳县人民政府
主办:高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 0312-6699502
ICP备案号: 冀ICP备05019657号-1   网站标识码:1306280002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6280200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