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此后“八景”即成为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
作为代表性的八处景物常常是某一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区域的著名景物的集合,并多为其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多予以题咏描绘。八景的选择和命名也成为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
尽管流风所及,也有滥竽充数,拼凑而成的现象,致令有识之士讥为附庸风雅或粉饰升平,但始终不失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
古高阳八景,首见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重修保定郡志》。该志在记述古高阳八景时,仅有八景名称和张湜题诗。今据该志古迹、诗文、逸闻等相关内容,并参考旧《高阳县志》将“古高阳八景”辑录如下:
天子宫陵
在高阳旧城东。明弘治七年《重修保定志》载:“天子宫陵,在高阳县旧城东,土阜巍然,世代相传,不知为谁”。境内故老传为颛顼帝陵,因此称“天子宫陵”。雍正八年《高阳县志》载:“在旧高阳城东门外,万历戊子岁(即万历十六年),孔令承先表以珉。郡旧志开州亦有颛顼陵,在州东郭里。俗传在高阳者为衣冠冢云。”浙江宁波人张湜曾为其赋诗曰:“古帝拓疆宇,仁风播熙皞。黄土盖梓宫,功业徒浩浩。断碑委荒郊,石麟没秋草。俯仰陈迹间,富贵何足道。”
将军鞋冢
在旧城村北。明弘治七年《重修保定志》载:“将军鞋冢,故老相传,旧有将军,怜贫恤苦,父母斯民,事竣别去,民不能留,遂脱靴埋瘗于此,惜姓名不传也。”雍正八年《高阳县志》载:“俗以脱鞋塚为筑城鞋土,不足据也。”张湜赋诗曰:“三箭定天山,俦能俪仁勇。奔驰赴王命,雷震山岳动。仁恩不可忘,遗鞋瘗青冢。一睹一兴思,愿言保光宠。”邑人韩旦亦有诗曰:“千古相传土一丘,将军遗迹此中留。几年开阃平沙碛,今日寻幽到垄头;春雨夜闻鸣铁骑,秋风时见舞金矛。英魂浩渺知何在,浪说平生万户侯。”陈璲诗曰:“将军遗迹地城闉,今古何人踵后尘。地上累累多少塚,更无一撮与同伦。”
民乐涝淀
旧志载,涝淀在今县城东北石氏村西南边,周可二十里,盖马家河泛溢潴水而成淀者。古淀碧波荡漾,蓝天映在水底,水中绿藻扶摇,鱼虾游戏,成为高阳古景观之一,今已干涸。张湜赋诗曰:“大壑谁凿成,丰功夺元造。光涵水底天,鱼跃波心藻。夷犹流朝昏,一叶扁舟小。民食信有资,于焉快怀抱。”
龙化源流
明弘治七年《重修保定志》载:“龙化河,属高阳县,东流至冯村而北入白洋淀。故老相传颛顼时有猪化龙以开河道,故以为名,而村亦名龙化。”龙的崇拜,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中华文化起源于农业文明。猪作为家畜饲养,是各农业经济氏族共有的特征,猪的数量是财富和地位的标志。原始人想象中至高无上的龙也能够像猪那样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兴旺,把猪幻化为龙,寄托了希冀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财富增多和氏族的兴旺。张湜赋诗曰:“一壑龙幻开,湛然清见底,斯道同其源,昼夜恒不止。羁怀耿无寐,静言窥化理。往者过复续,宣尼示斯旨。”
坎里断桥
在今城东坎苇村。旧志载,古时“有河通安州”界,河上建有“刘青桥”,年久而桥断,被文人视为一景。古有猛士孟贲、夏育,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豺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但纵有贲育之能,面对断桥之下的怒涛掀腾,也只能引来文人墨客的一声叹息。只好寄希望于有人象公孙侨用自己的座车来载他人过渡一样,布施恩惠了。所以,张湜赋诗曰:“设险限南北,陆梁离肆力。纵有贲育能,俯焉长太息。波涛怒掀腾,四顾浩无极。不有公孙侨,孰能施厚德。”
墟粮遗塚
在旧高阳城北,相传北宋军队曾在此“唱筹量沙”,虚粮以诳敌。时,宋军与辽兵多次在顺安军展开激战,却因粮草不继,而又为辽兵所探知,面临危局。于是领兵者设计迷惑敌人,令士兵夜晚大张声势,吆喝算筹,计量军粮。其实是用沙土堆成的假粮堆。辽军误判,以为宋军粮草已到,便不敢轻敌冒进。宋军趁机从容撤离而免于败绩。事后留下巍然土阜。张湜赋诗曰:“荷彼倚天戈,长驱入中土。不资智与谋,孰能知胜负。军饷扬自足,坚壁持险阻。量沙夜唱筹,余光照千古。”
空壕雁迹
原在旧高阳城下,据明弘治七年《重修保定志》载:高阳古城壕“池深五尺,阔一丈”,每至春秋,常有雁至。张湜赋诗曰:“烟光浮夕阴,瞑色敛壕白。雁来列宾序,雁去留遗迹。皇仁绝矰缴,物情尚有适。窘我世外怀,巍巍仰人极。”
古堞鸦声
古堞指旧高阳城上的矮墙,又称女墙。城边古树参天,晨昏之间,群鸦鸣噪。遂取唐人“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之诗意,与“空壕雁迹”各为一景。张湜赋诗曰:“牛羊下夕阴,废堞平如掌。归鸦背落照,敛翼依草莽。哑哑啼不住,返哺互来往。感兹定省违,令人发深想。”
附:原“濡阳八景”今在高阳者(濡阳,即今安新县安州镇)
蒲口落花:其地即今县辖南北蒲口一带,《安州志》载:古时这里的蒲水一片烟波浩渺,每至蒲水泛溢,风花零落,水面俱是文章,不减武陵问津处。古人诗赞曰:“芳林艳紫斗嫣红,叶片香魂一夜风。青帝韶华何处觅,六龙欲倩挽元工”。又诗曰:“蒲叶青青遍野洲,浪花堆里落花浮。自缘青帝回銮驭,甘委红颜褪碧流;带雨来时铺醉石,随风飘处扑渔舟。行人不识天南北,谓在幔亭九曲游。”
柳滩飞絮:今三柳滩即其地。《安州志》载:当年柳林相接,有数千章,遮天映日,每逢春和风宕,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古人诗赞曰:“柳色青青笼细烟,因风吹絮远迷天。寻芳飞喜韶光媚,无须春深啼杜鹃。”又诗曰:“万株烟柳絮飞时,无奈东风故故吹。带雨卷来粘翠竹,漫天飞去蘸清漪;三冬瑞雪应难比,十月芦花未足奇。寄语灞桥游冶子,乘闲正好赋新诗。”
板桥晓月:其地在板桥村。《安州志》载:传古代时,有河流经此地,河上建有石桥一座,且树碑刻云:“登石望月古板桥”。桥上空阔,蟾光四照,一望无涯,爽人心目。晓起过其间者,颇有人迹鸡鸣情景。古人诗赞曰:“共说当年古板桥,管弦碎月咽昏朝。于今留得繁华否,依旧青光挂碧霄。”又诗曰:“埤堄曈曈欲五更,板桥桥上月华明。光连苑屋依稀见,影落溪潭分外清;湛湛露珠天尚暝,萧萧车马客登程。邻鸡似解知人意,隔岸高啼三两声。”
|